(一)形成了依托智慧教育云平台变革小学教与学方式的内涵认识 1. 依托智慧教育云平台学习方式的变革是以智慧教育为背景的。智慧教育背景下的学情发生了巨大变化。智能终端的普及和手机wifi的覆盖,学习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作用于环境的信息理解和知识建构。新型的学习现象、认知方式和互动交流状态,给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标准化生产”带来极大的冲击和挑战,为学生随时随地的获取各种途径的资源进行学习提供了可能。面对全新的开放式学习文化,学习者乐于接受也善于运用智能化的平台和各类APP,新型的学习需求及多样化的学习经历,已成为教学方式变革的原动力。 2. 依托智慧教育云平台教学方式的变革是以信息手段为基础的。互联网、云计算、无线通讯带给教育的技术、方法和手段的变化日新月异,突破传统的教学思维定势,以开放的视野、超越知识产权传授的理念,实在从专注“教”到助力“学”的战略性转变,促进协同学习意义上的教学关系建构。依托智慧教育云平台的建设,基于学生学习档案库历史数据记录,据此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以适应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基于学习行为和学习过程的数据分析,分析每一个学生在学业成绩、学习习惯、学习态度方面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推送不同层次的学习资源供自主选择,做到因材施教。从翻转课堂、微课程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个性化学习、高阶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创新批判性思维的养成方面所带来的良好效果。 3.依托智慧依托智慧教育云平台教学变革的理念认识。教学方式变革的关键在于转变教育理念或教学理念。要坚持开放性原则,从指令性课程范式向发展性课程范式转变,形成“协同式双主体”教学结构和平等师生关系;要突破传统课程内容形态和内容的纵向组织结构,实现课程内容的科学整合;要打破教学时空疆界,让课堂从封闭走向开放。要加大学的成分,坚持教学并重、教学合一的教学理念;努力构建学习发展的教学环境;重视学生的自我研修和深度学习。要融入信息化元素,通过技术助力课堂教学,为教学提供信息化教学环境和支持性学习条件。还要关注教学要素间多维度的深度互动,以实现智识共享、意义创生。教学方式的变革,不是对教学传统的全盘否定,而是根据发展需求和课程特点,对既有教学方式进行重构,做好守正与创新,在继承传统教学优势或融合传统教学智慧的基础上,革新教与学的方法和手段,实现由知识传授型教学向学习引导型教学的实践转变。 (二)初步建设智慧教育云平台支撑下的校本助学资源库 1. 用好各类智慧云平台,实现了助学资源的整合。在进行智慧校园教学资源库服务平台建设过程中,我校遵循以学生“智慧”的学习为中心的观念。以人为本,教与学相结合,在智慧化教学理念和教学目的的指引下应用高质量的各类云平台,将智慧这个概念更好地融入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学生在服务平台下自主学习,主要突出了“教、学、练、做、考”五个环节,从而实现了教学资源系统中各类资源有效安全地按需共享与资源整合,在资源库中建设本校教学资源的同时引入大量网络教学资源。实现现有课程资源与网络资源协同互补,资源系统根据学生需求的动态化调度运行,进而支持学生在智慧校园服务平台上开展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研学交互等活动。教师也可以通过平台进行线上管理评估活动。 2.合理开发和运用智慧教育云平台支撑下的校本助学资源库。校本助学资源的开发涉及不同课程,而不同课程的性质以及同一课程中不同的内容模块决定了资源的呈现方式有所不同。每一部分内容的资源开发都在相关学科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设计和制作,助学资源库子课题组成员尽量避免为技术所驱动而违背小学生的学习规律。为了让学生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产生有机联系,课题组成员在资源设计阶段根据学情选择合适的的媒体呈现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的重点内容。 (三)形成智慧教育云平台支撑下课堂新行为 1.线上资源调配行为:“云平台+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达成学习目标,教师充分利用了智慧云平台中智能开放的教学资源应用环境,进行即时性调配、跨时空调配教学资源,将适合的优质的资源调配到课堂上,丰厚课堂学习资源,丰富学生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学力提升。 2.教师异地协同行为:“云平台+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受时空限制,教师与异地教师、教育界专家、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员的协同,进行在线交流,协同教学,真正实现了云交流、云教学、云教育,以达到课堂教学的更优化。尤其在疫情期间,教师们异地协同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工作效率。 3.人机互动行为:“云平台+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平台快捷便利的教学活动环境和“交互化”功能,借助智慧云平台的技术,如聚光灯、统计图生成、触控书写、照片上传、放大镜、拖动功能等,以动态操作的方式来演示课堂研究的内容,给予学生上台演示的机会。在人机互动式教学环境中,师生自主互动,为知识的深度理解创造条件,激发了学生自我塑造的潜能,突破教学重难点。 4.社区论坛讨论行为:“云平台+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交流平台更广泛,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还利用社区平台进行交流。教师或者学生都在社区论坛中发布观点或问题。学生在社区论坛中展开讨论,自由发表意见。教师也随时引导,补充意见,得出结论。这种交流是平等、民主、开放的,参与的人多,所获得的信息也多,激发了学生的思辨,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力。 5.基于数据评价行为:“云平台+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数字驱动下的基于教育数据收集、精准分析、智能监测与管理的系统集成,实时挖掘并分析教学行为数据,开展及时性分析与评价,激发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并有效促进学生主体行为的提升。教师的教,是基于学情的,以学生学前导学的数据分析为依据的,体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在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有一定的检测,并及时生成数据,教师精准把握学生学的程度,课堂上的教学策略也因此而改变。 (四)形成依托智慧教育云平台实施综合评价的表格
评价指标 |
评价环节 |
评价标准 |
观察点 |
课前 |
问题导入 |
是否能吸引学生 |
1.提出的问题学生是否感兴趣 |
课上 |
知识讲解 |
是否掌握知识点 |
1. 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如何? 2. 对知识点掌握程度不同的学生如何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
专题训练 |
是否学练一致,有助提升 |
1. 练习与学习的知识点是否对应? 2. 是否依托“智慧云平台+”做训练,并且难度、量度都适宜? |
资源利用 |
“智慧云平台+”的资源是否有效、是否能提升学习效果 |
1. 利用“智慧云平台+”创设的学习情境对学生有何帮助? 2. “智慧云平台+”上的一些视频资源、微课资源怎么利用? 3. 向学生推荐哪些“智慧云平台+”上的资源?教学效果如何? |
教学方法 |
是否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选择合适的方法 |
1. 怎么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知识点找到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 2. 怎么帮助学生利用“智慧云平台+”解决训练中遇到的难题? |
效果检验 |
学生掌握的情况如何,进行检测 |
1. 检测结果是否理想? 2. 是否解决的难点、重点? |
评价鼓励 |
是否评价科学 |
1.检测目标达成的主要评价是否合理、科学? 2.课上的是否能利用“智慧云平台+”,进行多元化评价? 3.是否重视了对学生的鼓励? |
课后 |
归纳总结与语用 |
是否与原有知识体系建立起来,建立知识体系 |
1. 旧知识和新知识是否产生了联结? 2. 是否将知识由点连成线到面,最后形成知识网? |
(五)智慧云平台支撑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1.在多学科融合的主题式学习中,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融合课程的实施基于深厚的数字校园建设成果,积极利用现代智慧技术,大胆摸索实践,对学校原有课程进行组织流程再造,使课程实施的环境、管理、学习等实现融合创新,推动学生智慧发展。 开发了融合学科课程资源,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站在儿童的立场,积极开发课程,有效融合课程,不断进行教学创新,实现立德树人。 引导学生完善了自我认知,指导学生利用平台建立个性化学习档案,实现外在推动的学习转化为自我驱动的学习。首先,通过工具的设计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规划,形成自主学习计划,不同学生选择相应学习资源,参与到不同项目的学习。其次,通过多学科融合的主题式学习项目,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学习需求,在参与体验中实现综合素养的提升,实现从学习单科化到综合化的变革。 2.初步探索依托智慧教育云平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化的学习项目 课题组组建了学习项目研究小组进行探索,“楹联里的珠心算”PBL项目小组在课题组老师的带领下,积极探索,完成项目展示。智慧云平台自主学习平台以学生为本,教师针对学生个性化需求,通过整合、运用平台中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模式,为学生有机设计整个项目过程,充分考虑各种可能的方向和情况应对方式,在过程中有效地组织学生讨论并管理整个项目进程。 “世界大江大河”项目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学生享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即根据自身知识储备、兴趣爱好、特殊需求,选择不同的课程资源,选择不同的内容模块,选择有利于自己学习的时间空间,参与度高,与老师的关系密切,让学生获得了了解世界大江大河的成就感。即使在探索过程中有困难,也给与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在失败经验中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形成了基于“云平台+”的基础教学模式
|